本网讯(美术学院)回溯原点精神,共寻美院历史。院史是对一所学院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建立、发展和变迁过程的重要文献资料。高校学院院史编撰工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部科学、真实、系统的院史,记载着学院创建和发展的历程。为进一步挖掘了解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轨迹,学院组建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史变迁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希望掌握美院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写美术学院院史提供资料。
7月4日-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史变迁团队一行18人,共分为6个采访小组,赴芜湖、巢湖、合肥等地分别采访了朱德义、李锦胜、吴冬声、盛容、贺靖、郑震长子郑永钤6位美术学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教师代表,为编撰美术学院院史贡献了一份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采访过程中,队员们细心聆听老教授们关于美院的青春记忆,并做了详细的资料整理工作。第一天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通过美院青年教授代表朱德义老师的描述对美院95年以后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老师的生动讲述使团队每位成员都深受震撼,在采访结束后,老师还拿出了当年他上大学时的一些课本资料与我们分享,大家都收获颇丰。7月5日,采访小组成员冒着暑热前往鸠兹古镇吴冬声教授的工作室对美术学院中年教授代表吴冬声老师进行了采访,吴冬声老师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高考考生,在将近三个小时的交流中,吴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高考的不易和他上大学时的美好时光,并叮嘱大家要珍惜大学时光,积极投身艺术创作。7月10日,本团队小组成员奔赴合肥,有幸采访到了美术学院老教授郑震老师的长子郑永钤先生,在采访中郑永钤先生动情的向采访小组队员们说道:郑老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美术学院,他一生的青春回忆有大部分都在美术学院。郑永钤先生还向队员们展示了郑老去世半年前创作的水粉画《樱花》和郑老的一些版画作品,在展示过程中,郑先生对这些作品如数家珍,讲述过程中数度落泪。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1943年建院以来一直在发展进步,这离不开老一辈的先生们的贡献。在寻找历史资料过程中,我们几度赴图书馆查找资料,但这就像大海捞针,关于我们美术学院的资料少之又少,走访的方式会更利于我们研究美院历史。我们顺着时间轴一点点的寻找,一点点的梳理,去填充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发展的空白页。研究历史,了解历史,记录历史,研究美院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是重大的,就像李锦胜教授所说:实际上我们美院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写的。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之中,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寻找历史的空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变迁的调研仍需要美院人的共同努力,原点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人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