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下午,美术学院刘坛茹副教授在花津校区2010504教室为2022级绘画专业学生讲授了一堂“文化艺术名著导读”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观摩课,学院督导老师及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示范观摩活动。
刘坛茹老师本次课的讲解书目是巫鸿的《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首先以人们对于曾经与现在的两张江西滕王阁的图片为例,阐释了人们情感和理性的纠葛:生活上,选择物质繁荣;审美上,选择情感丰富。接着阐释了圆明园废墟、长城废墟、汶川地震废墟,揭示了废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随后分别以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的废墟图像为例,揭示背后蕴含的思政内涵。废墟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较为常见,但在中国古典绘画里往往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如新安画派),往往通过读碑、观丘的方式,缅怀已逝的明王朝,体现出浓郁的君子人格。现代中国的著名画家关山月、高剑父,绘有大量战争废墟画,一方面顺应了抗战对中国画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在民族危亡时刻,实践“艺术救国”理想的契机。
当代画家刘小东的《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以及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通过描绘三峡大坝修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墟,表现了三峡移民精神。这种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坛茹老师在课堂讲授中,注重以美育人、以德化人,抓住“废墟”关键词,犹如一串珍珠,穿越时空,拾敛起散落在历史角落处的星星思政之火。刘坛茹老师把课程思政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审美欣赏力、文化内潜力,实现匠艺合一。